互动金刚经
标题

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原文赏析

来源:互动金刚经作者:时间:2023-01-12 09:15:45
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原文赏析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贶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若《大节赋》、《乐古》、《太古曲》等篇,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
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原文赏析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贶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若《大节赋》、《乐古》、《太古曲》等篇,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而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其言难行。孔子之言道,曰“道不远人”;言《中庸》者,曰“率性之谓道”,又曰“可离非道也”。《春秋》之为书也,以成隐让,而不正之;传者曰:《春秋》信道不信邪,谓隐未能蹈道。齐侯迁卫,书城楚丘,与其仁不与其专封;传者曰:仁不胜道。凡此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于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者耶。

  尧、禹之书,皆曰“若稽古传说”,曰“事不师古,匪说攸闻”;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凡此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者邪。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曰生周之世,去尧舜远,孰与今去尧舜远也。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

  唐虞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严若天,然则《书》之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问臣下谁可任,以女妻舜,及祀山川,见诸侯,齐律度,谨权衡,使臣下诛放四罪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为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之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

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而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

  赏析:

  此文载《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第十六。

  这篇书信是欧阳修早期的作品,写于明道二年 (1033),当时欧阳修正任西京 (今河南洛阳) 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职掌勘问刑狱等)。张秀才,名棐,家籍河中,进士及第。第一封信写得很短,内容大抵叙述朋友初交、寒暄客套之辞,而这封信则不同,虽然是叙友情的书信,同时也是一篇极好的议论文章。此时的欧阳修初步仕途,才华横溢,踌躇满志,是准备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这篇文章正是旗帜鲜明地反映了欧阳修政治报负与文学思想。

  首先,欧阳修直言不讳地指出张秀才在治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即“舍近求远,务高言而鲜事实”。一般说来,读书人大多悯世病俗,立志济世救民的人亦不在少数,但好高鹜远,脱离实际却又是多数读书人的通病。欧阳修这种一针见血的批评,一方面表明他在治学上完全不同于好高骛远的文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为人处事的刚正、无私、坦荡。

  接下来,作者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治学思想,笔调委曲婉转,风格从容舒缓。先是谈到“学”与“道”的关系:“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也”。这里所说的“道”当然是指传统的儒家思想。欧阳修的这种治学思想是支配他一生从事政治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诸如《送徐无党南归序》、《答吴充秀才书》、《与乐秀才第一书》等文章中都谈及这一问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里所说的“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见于文章”,也就是所谓立德、立功、立言。这三者使人能够死而不朽,永传不废。

  所谓知古,当然不是越古越好,欧阳修批驳了“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的玄虚荒诞之言,认为“其道难法,其言难行”。他以为知古的目的是为要明道,而所谓古者,不外乎“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书》中的《尧典》、《舜典》是儒家崇奉的经典,“其严若天”,但所述之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问臣下谁可任,以女妻舜,及祀山川,见诸侯,齐律度,谨权衡,使臣下诛放四罪而已”。而孔子之后,惟有孟轲最为明道,但其书中所言大抵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因而,欧阳修以为论“道”不是谈玄,“道”亦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道的具体内容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百事”。古圣贤之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究其根源,就在于“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读到这里,我们顿觉豁然。欧阳修所说的“道”之远近不单是指三皇太古为远,殷周而下为近这种时间观念上的远近关系。其更深层的内涵则是阐发孔子“道不远人”的理论,以现实社会的人与事为识别“道”之远近的出发点。而那些自命超凡脱俗的愚腐文人,远离现实社会的政治斗争,不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崇尚虚无玄妙,自以为已近至“道”,实际上去“道”甚远。

  综上所析,欧阳修之论“道”,其主旨应与汉唐以来的儒学思想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也溶进了他自己的政治思想与人生哲理。他把“圣人之道”的理论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即所谓“施之于事”。欧阳修所处的北宋社会正值多事之秋,他对当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接触到土地兼并和劳役苛重等某些本质问题,他又提出了“务农节用”的农本思想,要求去除积弊,实行“宽简”的封建政治。在其后不久出现的革新派范仲淹和保守派吕夷简的斗争中,他坚决站在进步方面。他的《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名作,尖锐地驳斥了保守派的诽谤和污蔑,表现了极强的战斗性。

  另外,在这篇文章中,欧阳修又论及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文”与“道”的关系。他反对内容浮薄空泛的文章,认为“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在以后的一些文章中,欧阳修对“文”与“道”的关系则作了更深一步的阐述:“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送徐无党南归序》)。而《与张秀才第二书》则是最早提及“文”与“道”的问题,因而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成语名称任人唯亲成语拼音rèn rén wéi qīn成...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成语名称仰屋窃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qiè tàn成...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成语名称仰息他人成语拼音yǎng xī tā rén成...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成语名称仰手接飞猱,俯身...

仰面朝天 仰面朝天

仰面朝天...

最新文章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古...

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_1 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_1

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古诗原文[挑错/完...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古诗原文[挑错/...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 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

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