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金刚经
标题

《西游记》朱、杨二本关系论

来源:互动金刚经作者:时间:2022-10-16 09:10:20
《西游记》朱、杨二本关系论《西游记》朱、杨二本关系论 曹炳建 张彩丽 内容提要 《西游记》朱鼎臣本和杨致和本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长期论而未决的问题。
《西游记》朱、杨二本关系论 《西游记》朱、杨二本关系论

曹炳建 张彩丽

内容提要 《西游记》朱鼎臣本和杨致和本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长期论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全面例举了持“朱本抄袭杨本说”之学界诸贤的有关证据,并一一进行辨析,认定“朱本抄袭杨本说”难以成立。同时,从情节的前详后略、删节的加速度以及文字上的矛盾失误等三个方面,借助大量例证,对比朱本与杨本,认为杨本抄袭了朱本,并同时参考了世本,还《西游记》版本演变之真相。

关键词 《西游记》 朱鼎臣本 杨致和本

关于《西游记》的版本源流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关于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简称朱本)和杨致和(阳至和)的《西游记传》(简称杨本)的关系问题,又是诸多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概括说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杨本袭取朱本说。这主要是郑振铎先生在《西游记的演化》中提出的。澳大利亚籍华人学者柳存仁、国内学者陈君谋、朱德慈等均主此说①。

(二)朱本袭取杨本说。国内学者陈新、李时人、黄永年、张锦池等力主此说②。

(三)朱、杨二本无关系说。国内学者张颖、陈速持此观点③。

比勘朱、杨二本,杨本前15节和朱本前47节(相当于世德堂本前15回),文字出入较大,朱本详而杨本略;但朱、杨二本的后半部分,除朱本缺少5节外,其余文字大都相同,就连节目也一模一样。这些事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杨本的前15节和朱本的前47节,都曾独立地删节吴本(吴承恩本,即百回本)的前15回。其后半部分,朱、杨二本则存在着抄袭与被抄袭的关系。因此,所谓朱、杨二本无关系说便难以成立。而就前两种观点看,我们更倾向于杨本袭取朱本说。兹分辨如下,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持朱本袭取杨本说者的主要证据如下:

1、从时间上来看,杨本刊刻的时代早于朱本。这主要是陈新与张锦池先生的观点。陈先生认为杨本不仅早于朱本,还早于吴本。其主要理由是:○1“余象斗把杨本编入《四游记》,约在万历二十年左右,在此之前,杨本应早已以单行本流传。”○2“杨本文词虽荒率,但全书体例基本一致。按诸文学发展的轨迹,它和元或元以前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的拙涩情况基本相符,而到明代万历时,小说作家的艺术手段大大进步了,已见不到这类荒率的例证。”○3“杨本中没有涉及明代的典章制度,可知它成书于明代前。”○4“杨本古拙不偶的单句回目,亦可确定它不可能成书于万历后期。”○5相对说来,朱本被众多学者论定为“万历初年的刊本”,“朱本给人的直接印象,是由两种繁简不同的《西游记》本子生硬捏合”而成的,朱鼎臣不过是把吴承恩的“稿本和古本《西游记》(杨本)拼凑成书”.张锦池先生则详细考证了朱鼎臣的活动年代,认为其主要“活动在万历后期,甚至于末年”,则朱本必较杨本为晚。

2、陈新先生经过对朱本和杨本比勘,曾列出了朱本五条矛盾失误之处,且这些矛盾失误在杨本中并不存在,因而认定“是朱鼎臣为了不让后面两卷篇幅过大,草率地删改了杨本”(具体例证见后)。

3、黄永年先生列举了杨本三条矛盾失误之处,而这些矛盾失误之处在朱本中并不存在。因此,他认为是“朱本因袭杨本,同时还直接参考了百回本”(具体例证见后)。

4、杨本第29、30两节讲的是青狮怪害乌鸡国王的故事,并在第30节有节末诗曰:“狮转玉台山上去,宝莲座下听经文。总是妖怪将人害,你是国王他是怪。”朱本相应之处删除了乌鸡国的故事,却将杨本的回末诗改为“妖转玉台山上去,宝莲座下听谈经。虽是妖怪将人害,老君收回诸天界。”并将这首节末诗置于平顶山收伏金银角的故事之后。李时人先生认为,这种情况“只能是因为朱本抄杨本虽然略去了两节,却随手把”杨本“第30节节末诗抄下来所造成的”.特别是其中“宝莲座下听谈经”一句,“露出了抄袭的痕迹”.张锦池先生也将此首“回末诗被修改和移植”,作为朱本后三卷抄袭杨本的“的证”.

5、张锦池先生认为,杨本和朱本在删节世本前15回时的规律是:杨本“是以一则去节改世本的一回”,是“删节改写”;朱本“是将世本的一回节改成几则”,是“删节分则”.那么在两本的后半部,“雷同的二十则,是以将世本的一回或好几回节改为一则见着的”,跟杨本删节世本前15回的逻辑发展线索相同,即是“加速度”删节,越来越快,因而朱、杨二本的后二十则“也就随之而成为朱本抄袭杨本的铁证”.

6、张锦池先生又对比了朱本和杨本在删节世本前15回时各自不同的文字特点:“朱本成段成段地照抄世本而略改几字”,因而造成朱本前七卷中除卷四外,“才多少有点世本的遗风”;而杨本“节改世本的基本方法”是“依虎画猫”,是“精心地逐字逐句删节”,因此,“文简事繁便成为杨本的主要特点”,世本所有之故事,“它皆应有尽有”,世本无唐僧出世的故事,杨本“也同样阙如”.“正确的解释,恐怕只能是杨氏在节改世本时没有看到朱本”所载唐僧出世的故事,“否则,他是会山不厌高的,不可能不有所反映”.

7、朱本“三藏收伏猪八戒”一节于收伏八戒之后,漏去唐僧遇乌巢禅师一段,却窜入“话分两头,又听下回分解”两句,下接“道路已难行”一诗,诗后又有“行者闻言冷笑,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等文字,错漏十分明显,按张锦池先生的话就是,“庸手亦不当尔尔”.杨本相应地方错误情况相同。张锦池先生认为,杨本出现此种情况,“当由于脱漏和错简”;而据“朱鼎臣编书好时而抢板斧,时而又作文抄公,并不那么事事经心”的情况看,“此乃朱本抄袭杨本的又一铁证”.



过去的研究者在进行版本研究的时候,多就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反复强调,却较少地注意对方提供的证据。因此,我们这里不能不对上述有关“朱本抄杨本”的证据进行一番斟别辨析。

1、关于杨本刊刻时代早于朱本的有关证据,其实却是推测多于实证,特别是陈新先生的第一、第二条证据。至于说杨本中没有涉及明代的典章制度,只应看作杨本在删节时,把有关机构和职官这些自认为不太重要的内容删落所致。至于杨本回目的“古拙不偶”,亦并不能确定它成书于朱本之前,因为朱本的回目(严格说应称节目)同样“古拙不偶”.至于张锦池对朱鼎臣活动年代的考证,亦不是无懈可击。朱德慈、陈君谋经过考证,均认为《华光传》末叶的“辛未岁”,是指隆庆五年(1571)而非如张锦池先生所说的“崇祯四年(1631)”,因而张先生“朱本当成书于万历末期”的结论就难以成立。

2、“妖转玉台山上去,宝莲座下听谈经”一首节末诗,亦不能成为朱本后三卷抄袭杨本的“的证”.这是因为,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抄自世本第39回的回末诗“径转五台山上去,宝莲座下听谈经”.因此,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即朱本在删节吴本时,虽然删去了青狮怪的故事,但对吴本的回末诗颇为欣赏,于是将它稍作改动,再加上了自己创作的后两句打油诗,使之符合所删节的平顶山故事的有关内容。杨本保留了乌鸡国故事,便改动了朱本的后两句诗,将其置于乌鸡国故事之后。

3、张锦池先生总结的杨本为“删节改写”而朱本是“删节分则”的“特点和规律”,是很符合朱、杨二本在分别删节世本前15回时的实际的。杨本在体制上前后比较统一,而朱本前后体制大不相同,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象朱鼎臣这样不太严肃的删节者,在删节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改变自己的删节风格,也并不是不可能。同时,说杨本体制和删节风格比较统一,也只是“比较”而已,杨本同样有个前详后略的问题。杨本全书40节,前15节与世本前15回对应关系十分紧密。第16节至30节,情节发展加快,不过有些节仍能和世本大致保持一比一的对应关系。从第31节至书末,仅10节篇幅,就包容了世本后61回的主要故事情节,完全打破了和世本一比一的对应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杨本“加速度”删节。这说明杨本在体制上也并非十分一致,又安能说杨本就一定先于朱本呢?

4、张锦池先生认为杨本的另一特点是“文简事繁”,也符合杨本的实际;但是,说杨本无唐僧出世的故事,却并不符合事实,只不过杨本把唐僧出世的故事进行了改删压缩,放在了卷二“刘全进瓜还魂”一节中,原文如下:

此人是谁?讳号金蝉,只为无心听佛讲法,押归阴山,后得观音保救,送归东土。当朝总管殷开山小姐,投胎未生之前,先遭恶党刘洪,惊散父亲陈光蕊,欲犯 小姐。

正值金蝉降生,洪欲除根,急令淹死。小姐再三哀告,将儿入匣抛江,流至金山寺,大石挡住,僧人听见匣内有声,收来开匣,抱入寺去,迁安和尚养成。自幼持斋把素,因此号为江流儿,法名唤做陈玄奘,幸得常供母食,脱身修行不题。

就这段文字的情节位置看,和世本相同,只不过世本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述。并且此段文字表述的情节十分奇怪:既不同于朱本所载唐僧出世故事(如朱本无抛江情节,且收养玄奘的为法明和尚),又不同于《西游证道书》中的有关唐僧出世故事(如证道本系将江流儿置于木板上而非匣中),还不同于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如杂剧中玄奘投生前的佛号为“毗卢伽尊者”而非“金蝉”等),比较世本叙述唐僧出世的诗歌又要详细许多。此段文字究竟来自何处,尚待考证,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杨本无唐僧身世故事。

5、就朱、杨二本删节会见乌巢禅师一段文字“脱漏和错简”的问题,的确如张锦池先生所言,“错得实在太蹊跷”.我们承认,杨本删节的基本方法是“依虎画猫”,但却并不是完全“精心地逐字逐句删节”,而是亦有不少矛盾失误之处。这一点前人多已指出,此不赘述④。相对杨本来说朱本有粗率之处,但亦并不是“不那么事事经心”,这从朱本对吴本前十五回的删节中即可看出来。退一步说,即使朱鼎臣再粗率,面对着如此荒诞的“脱漏和错简”,也不应该不加以纠正,甚至张锦池先生自己也认为“庸手亦不当尔尔”,那么又怎能断定一定是杨本“脱漏和错简”,而不是朱本“脱漏和错简”而为杨本承袭呢?关于造成这处“太蹊跷”失误的原因,倒是陈新先生的解释较为合理,即是“翻刻时没有察觉,所以一直错了下去”,因为“如果辗转改写,无论谁改写谁,都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漏洞”,只不过应该是杨本而非朱本在“翻刻时没有察觉”罢了。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朱本抄袭杨本说的所谓“的证”、“铁证”,实际上都是可以另做解释的。



郑振铎先生认为:“当杨致和立志写作他的《唐三藏西游传》的时候,他的棹子上,似是摊放着两部《西游记》:吴氏书与朱氏书的。这两部繁简不同的书,使他斟酌、参考、袭取而成为另一部新的《西游记传》。”⑤我们认为,郑振铎先生的论断是正确的。这除了郑氏等人所提到的证据外,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来。

(一)从朱、杨二本的总体情况来看,朱本故事情节进展前慢后快,文字前详后略,全书极不协调。杨本后半部分虽然也嫌仓促,但相对来说,全书故事进展速度较朱本均匀,文字详略亦较朱本合理。因此,单纯作为删节本来看,杨本明显优于朱本。假若朱本抄袭杨本,有什么必要舍近求远,把本来比较优秀的删节本,改成比例、详略极为不协调的删节本呢?黄永年先生解释说,朱鼎臣之所以还要重删《西游记》,是出于书商竞争的需要,“竞争的手法之一是增加了大段的唐僧出身故事”.这种说法乍一看似乎有理,但实际上却仍然说不通。这是因为:其一,当时社会并没有所谓版权保护,书商要想牟利,只用把别人的书拿过来,加上自己的商号重新刻印就行了,这在当时屡见不鲜,何必要费力地重删呢?其二,既然要竞争,把一个本来优秀的删节本,改成一个比例极不协调的拙劣的删节本,不是出力不讨好吗?其三,如前所述,杨本中并非没有唐僧出身的故事,如果书商真要想借用唐僧出身的故事来吸引读者,只用就杨本的文字加以扩充即可,何必将整个前十五回统统加以重删呢?由此可见,上述解释仍然不能自圆其说。正确的解释只能是,为了编写《四游记》,急需《西游记》的删节本,但朱本极不协调的状况,难以和其它“三游”配合,于是,杨致和便重删了吴本的前十五回,后来可能限于篇幅、时间或其他原因,抄袭了朱本的后半部分,同时又参照吴本,使其更完善,便成为这部杨本。

(二)张锦池先生曾认为杨本的删节特点不是“匀速度”,而是“加速度”,这其实正可以作为杨本承袭朱本的证据。这是因为,就“加速度”来看,更是朱本的特点。朱本前7卷共47节,仅容纳世本前15回的内容;而后3卷20节,却容纳了世本后85回的内容。就后三卷来说,从第48节至60节,即全书的卷八、卷九,共13节的篇幅,容纳了世本20回(第16至35回)的内容;而全书最后一卷7节,就容纳了世本后65回的内容(其中有十数回被完全删落)。并且朱本“加速度”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如上所述,卷一至卷七情节进展特别缓慢,卷八、卷九渐渐提速,卷十则可谓一日千里了。相对来说,杨本卷一至卷二的第15节为同一速度;卷二的第 16 节至卷三的第30 节同朱本的卷八、卷九,为同一速度;卷三的第 31节至书末同朱本的卷十为同一速度。朱本“加速度”的规律性和杨本的无规律性,正说明朱本是原删本而杨本是承袭本。

(三)朱本不少矛盾失误之处,在杨本中有些得到了纠正和补充。这又具体地分为两种情况:

1、杨本在关键之处,其实只是比朱本改动或多出几个乃至十几个字,就使朱本的矛盾讹误得到解决。

在《再论<西游记>的版本源流》一文中,陈新曾就朱本卷十“三藏历尽诸难已满”一节举出三条例证,以证明朱鼎臣“草率地删改了杨本”.

○1朱本在比丘国故事里写道:“行者道:‘我是大唐僧人,到此改换关文。见你被二妖迷惑,我今识破,他故化阴风而去。我当与你收灭。’遂驾斤斗而去随阴风赶去,赶至草坡……”杨本相应之处则为:“行者道:‘我是大唐僧人,到此改换关文。见你被二妖迷惑,我今识破计策,他化阴风而去。' 国王道:’你既识妖,可捉得么?‘行者道:’我立时就拿来。‘言毕,遂驾斤斗而去。且不说一国君臣惊骇。只说行者随阴风赶去,赶至草坡……”陈新认为,朱本的“遂驾斤斗而去随阴风赶去”,衍了“而去”两字,明显留下了删改不尽的痕迹。实际上,如果把此句断为“遂驾斤斗而去。随阴风赶去”,则“而去”两字并非“衍字”,那么,视为杨本加进了一句话亦无不可。

○2朱本九头精故事后写道:“又行数日,来到金平府慈云寺借歇。吃斋已毕,夜同本寺一年尊长者在后堂坐下,三藏忽闻悲哭之声,问僧曰:’何处有哀声?‘”杨本相应之处则为:“三藏师徒离了凤仙郡,过了玉华城,一路平安。又到金平府慈云寺住,正值正月十五日,(下文写遇犀牛精的故事,这在世德堂本中整整敷演成第九十一、九十二两回书,收伏牛精后,才)救出师父,行到布金寺借歇,吃斋已毕,夜同本寺一年尊长老在后堂坐下,三藏忽闻悲哭之声,问僧曰:’何处有哀声?‘”陈新认为,是“朱本删去了慈云寺遇犀牛精的故事,把布金寺发生的事塞入了慈云寺”.我们认为,此例亦可认作杨本加进了犀牛精的故事。

○3朱本玉兔精故事后写道:“却说三藏领过关文,离了天竺国,行到铜台府地灵县,投宿一斋戒人家。姓寇名洪,一子寇梁,苦留三藏师徒久住。催促三徒,急离寇洪之家不题”.杨本相应之处则为:“却说三藏领过关文,离了天竺国,行到铜台府地灵县,投宿一斋戒人家。姓寇名洪,一子寇梁,苦留三藏师徒久住。三藏记算行程,已离家十四年矣,岂肯久住,催促三徒,急离寇洪之家不提。”陈新认为,是朱本硬删了“三藏记算行程,已离家十四年矣,岂肯久住”一句,以致文理不通。

在《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的《整理后记》中,陈新又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承上文编号为:

○4朱本卷十“唐三藏收妖过黑河”一节写观音菩萨用金箍套住红孩儿后,“紧得怪物地上乱滚。菩萨见他心恶,把杨枝蘸一点甘露洒去,把怪物两手合拢。那怪不得手开,方才纳头下拜。菩萨带童子回落伽山。”杨本相应之处为:“紧得怪物地上乱滚。菩萨住口,怪物略略好些,又提枪来刺。菩萨见他心恶,把杨枝蘸一点甘露洒去,把怪物两手合拢。那怪不得手开,方才纳头下拜。菩萨即令木咤送刀上天,令行者倒干净瓶,他带童子三步一拜,拜转落伽山。”陈新认为,朱本节去“菩萨住口”三句,下文“菩萨见他心恶”就没有着落;节去“菩萨即令木咤送刀上天”三句,就和上文失去照应。

○5朱本同卷“孙行者被弥猴紊乱”节,写行者和天兵等被小雷音的老妖用布包去,行者设计逃出后,“惊动老妖,领兵蹑赶,又抛起布来,把行者、师父、天兵又捆去。忽东来弥勒佛叫:悟空,我来救你。……你今去交战,我化一瓜园在此。”杨本相应之处为:“不觉惊动老妖,领兵追赶,又抛起布来,被行者先见走脱,把天兵、师父又捆进寺去。那行者正因无策,忽见一道金光东来,弥勒佛祖亲至,叫:悟空莫忧,我来救你。……你今去与他交战,我化一所瓜园在此。”陈新认为,由于朱本节去了“被行者先见逃脱”等文字,搞成行者也同时被捆去,故事就无法通贯。

其实,同样的例证,在朱本中还可以找出一些。我们仅择其要,承上述编号罗列五条:

○6朱本第48节“观音收伏黑妖”中写道:“那妖起来,要刺行者,菩萨早已起在空中。那妖头疼,丢枪乱滚,大口’饶命‘.”先前凶恶的妖怪为何无缘无故就头疼了呢?查杨本,“菩萨早已起在空中”后,比朱本多了“念起真语”四个字。

○7朱本同节,行者假装翠兰和猪八戒对话时,猪八戒说:“我有天罡数变化的九齿钉钯,怕什么法师、和尚、道士。”有“天罡数变化”的应该是猪八戒本人,这里却被写成了九齿钉钯。查杨本,相应之处则为:“我有天罡数的变化,九齿的钉钯”.

○8朱本第51节“孙行者收妖救师”首句为“却说那五十个败残小妖报道”,但在第50节末尾,只写“先锋即点小怪出来应敌”,没有“五十个”之说。查杨本,相应之处则为“先锋点起五十精壮小怪来应敌”.

○9朱本第61节“唐三藏收妖过黑河”中,写行者让八戒去请观音,八戒却被红孩儿假扮观音捉住,“行者自己径至落伽山,拜见菩萨,细陈其事。”行者并不知八戒被捉,他自己再去请菩萨,岂不是多此一举?查杨本,相应之处则为:“行者见他去久不还,知他必是被妖捉获,遂吩咐水兵皆散,他自己径至落伽山,拜见菩萨,细陈前事”.

○10朱本第63节“孙行者被弥猴紊乱”写道:“行者交锋,驸马败走。龙王来战,被八戒筑死。驸马现出真形,乃是九头飞禽。”驸马已败走,为何却突然在此处现出真形?查杨本,相应之处则为:“行者挺棒,八戒暗助。驸马败阵,走入龙宫。龙王披挂抵敌,被八戒一钯筑死。驸马怒气赶来,现出真形,乃是九头飞禽。”

就以上十条例证来看,除第二条比较特殊外,其余杨本只是比朱本多出了几个乃至十几个字。如果说朱本仅仅为了“不让后面两卷篇幅过大”,而删去这几个乃至十几个字,却不顾矛盾和失误,恐怕朱鼎臣还不至于如此浅陋。正确的解释只能是:朱本删节了吴本的大量文字,不慎造成失误;杨本在抄袭朱本时,却并非简单抄袭,而是同时参阅了吴本,改正了朱本的一些失误讹谬。

2、朱本有些地方比起杨本来并没有删掉一个字,而是错写了一个或两个字,却造成了失误和讹谬,在杨本中都得到了改正。

○1朱本第52节“唐僧收伏沙悟净”中,分明是悟空前去搬救兵,菩萨命惠岸前往协助悟空收伏悟净,却写成“惠岸与悟净领了法旨,同到流沙”.在杨本中“悟净”已被改为“悟空”.

○2朱本第62节“观音老君收伏妖魔”中,写女儿国国王送悟空等人至城外,“行者念起咒语,把他众人定住,抢过行者上马唐僧径走。”在杨本中后一“行者”已被改为“唐僧”,而衍出的“唐僧”二字已被删掉。

○3朱本第64节“三藏过朱紫狮驼二国”中,写行者、八戒看到蜘蛛精浴水时,“行者大怒,把他衣服抓去。行者就变一泥鳅下水,在那怪女阴门口左冲右撞。”在杨本中后一“行者”已被改为“八戒”.

以上朱本讹误而杨本正确的事实明白地告诉我们,是杨本承袭朱本的大部分文字,但亦改正了朱本的部分讹误,而不应该解释为朱本删节或改动了杨本的部分文字,以至于造成失误。因为再昏庸的“庸手亦不当尔尔”.

但是,我们又充分注意到,朱本也有个别地方优于杨本。关于这一点,黄永年先生在《西游记?前言》中曾举出了三条例证:

○1关于朱本第60节“孙行者收伏妖魔”的节末诗问题,黄永年先生认为朱本的处理比较合理:“杨本为简化只说银角装入净瓶、金角被打死,而不曾讲仍化金银二童子上天的结局。朱本照钞杨本后发现了这个缺憾要想弥补。正好下面的青狮精故事为节省篇幅被朱本精简掉,而杨本拼凑起来的青狮精收场诗又把专住青狮主人公文殊的’五台山‘错成了可以通用的’玉台山‘,于是把它废物利用,改造成为交代金角、银角结局的第二首收场诗”.

○2在“唐三藏收伏猪八戒”一节中,杨本乌巢禅师所说的“虎豹皆作御”一句诗让人难于理解,朱本将其改为了“虎豹多住宿”就比较好懂。“如果是杨本在钞朱本,那把’虎豹多住宿‘照钞下来就行了,何致去查对百回本把它回改成为不好懂的’虎豹多作御‘”?

○3杨本“观音路降众妖”一节中收伏沙僧时,沙僧只说“几个取经人被我吃了”,而到了“唐僧收伏沙悟净”一节,却出现“九宫”“九股英风”等字样。“朱本照钞杨本时发现不相照应,就查对百回本恢复了’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的几句话。如果是杨本钞朱本,那为什么收伏沙悟净的其他文字都同朱本,而偏偏在这里再把朱本删掉几句且删出了毛病”.

其实,黄永年先生的这三条例证,并不能说明朱本就明显地优于杨本。就第一条例证看,这首节末诗的全文是:“妖转玉台山上去,宝莲座下听谈经。虽是妖怪将人害,老君收回诸天界。”如果单看后两句,似乎朱本稍优;但如果看前两句,所谓“玉台山”、“宝莲座下听谈经”云云,都明显不符合平顶山收伏金角、银角的情节。就第二个例证看,一是“作御”系世本原文,二是朱本的“住宿”又显太俗,故杨本恢复世本原貌,亦无不可。至于第三条例证,是由特殊原因造成的。学术界大都承认,朱、杨两本曾独立地删改百回本的前十五回,当杨本抄朱本的“九宫”“九股英风”时,已经忘记了自己在“观音路降众妖”中删去了“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的几句话,故而出现失误。因此,这一例证倒可以作为杨本抄朱本的“的证”.黄先生在其论述中,只注意了朱本优于杨本的地方,却没有注意上述更多的杨本优于朱本之处,所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免偏颇。

其实,倒是有一条例证,可以说明朱本优于杨本。杨本卷四“唐三藏收妖过黑河”,写黑河水妖把唐僧乘坐的小舟沉下河去,“行者望见妖气腾腾,知是水怪害师父,急令沙僧去寻。沙僧寻至水怪门边,见上写着’洛水神府‘,细听里面吩咐小妖,蒸熟唐僧,去请二舅爷来上寿。行者忍不住心头火起,掣起金棒进水,命沙僧打去,那妖拿起钢鞭相迎,二人战到二十余合。沙僧寻个破绽,引他上岸。水怪不赶,只叫:’快去请舅爷来。‘沙僧听得,急上岸说与行者听。”这段文字明显不合理:悟空并未下水,怎会听到妖怪的话“忍不住心头火起”呢?悟空既然已经“掣起金棒进水”,沙僧怎能“急上岸说与行者知道”?这显然是删节时颠倒了人物关系所致。而在朱本中,“大怒”、“掣棒打进”的都是沙僧,就没有杨本的上述矛盾。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杨本感到朱本删节得过于简略,因而对照百回本进行了重删,而在删节时又百密一失,出现了上述错误,因为杨本有关黑水河的文字,的确要比朱本详尽。

以上意见当否,请学界诸贤批评指正。

注:

①柳存仁:《跋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30-49页。陈君谋:《百回本〈西游记〉的前驱:评朱鼎臣〈西游释厄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86年第4期。朱德慈:《〈西游记〉三种版本的新检讨》,见淮安《西游记》研究会所编《西游记研究》第一辑第183-201页(下引各家观点除注明者外,均见此注所列之文)。

②陈新:《重评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的地位和价值》,《江海学刊》1983年第1期;《再论<西游记>的版本源流》,《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第3期;《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西游记传》的《整理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李时人:《吴本、杨本、朱本〈西游记〉关系考辨》,见淮安《西游记》研究会所编《西游记研究》第一辑第311-327页。 黄永年:《西游记?前言》,见中华书局1998年2月版《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西游记>》卷首。张锦池:《说朱本是晚于世本和杨本的三缀本:〈西游记〉版本源流考论之二》,《北方论丛》1997年第1期。(下引各家观点除注明者外,均见此注所列之文)。

③张颖、陈速:《〈西游记〉演化新说》。此文笔者未能见到,转引自陈澉《近几年来〈西游记〉研究综述》,《文史哲》1987年第3期。

④参看邢治平、曹炳建《<西游记>祖本新探》, 载《西游记研究论文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203-215页。

⑤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见《中国文学研究》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 2004年01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成语名称任人唯亲成语拼音rèn rén wéi qīn成...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成语名称仰屋窃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qiè tàn成...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

仰息他人成语名称仰息他人成语拼音yǎng xī tā rén成...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成语名称仰手接飞猱,俯身...

仰面朝天 仰面朝天

仰面朝天...

最新文章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古...

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_1 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_1

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古诗原文[挑错/完...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古诗原文[挑错/...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 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

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