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相关试题及答案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3分)
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2分,语言生动1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2分)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答:岳阳楼、滕王阁
(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寂寞、惆怅
(5)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6.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
①历历: ②乡关: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
6、①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故乡。
7、A.√,B×,C×,D×。
8、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二: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0、“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作者介绍】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崔颢是盛唐著名诗人,现存作品四十多首。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